

聚焦可控因素:退休準備可以很簡單
大多數人都知道退休規劃至關重要,卻認為其過於複雜、難以執行。這是為什麼呢?
完善的退休規劃確實涉及眾多因素,但很多人過度關注那些自己無法掌控的內容,比如退休時機、政府稅收政策,甚至市場行情與投資收益率。這種關注方向會引發焦慮感與迷茫感,最終影響實際規劃效果。因此,你必須優先考慮可控因素,從而降低養老準備的難度。
每個人一生都需要平衡儲蓄與消費。除了退休,生活中的其他需求以及家庭的長期開支(如子女教育、購房、出國旅行、長期求學等),都是人生中重要的財務規劃內容。因此,選擇一套能隨時間變化的資產配置策略,以及一份順勢調整的理財方案,對你而言至關重要。
儘早準備:制定投資計劃,預約無憂退休
構建一份全面的退休規劃並不困難,關鍵在於「早啟動」。只要確定了方向,你的退休規劃就能引導你逐步實現財務目標,並隨時檢視進度與成效。即便經濟環境和個人生活發生變化,退休規劃也能提供相對明確的指引。
如果你距離退休還有一段時間,且不清楚如何估算退休後的消費水平,可將退休前的收入乘以一個比例,以此大致推算退休後的消費額。通常來說,退休後的開支需求會低於退休前 —— 因為你能節省大量與工作相關的開支,或是已償清房貸。此時,你只需解決一個核心問題:退休後的收入來源在哪裡?提早投資或許是個明智的選擇。
務必進行投資:激活你的現有資產
儘管持有現金能帶來「踏實感」,但年復一年的通貨膨脹會不斷削弱現金的購買力。因此,持有過多現金會讓你更難應對漫長的退休生活。此外,商品價格長期呈上漲趨勢,若持續只持有現金和儲蓄,你的資產實際上是在縮水。
過去 15 年間,即便存款利率略高於通脹率,其收益率也遠低於將部分財富投入股票,或在股票與債券之間進行廣泛分散配置的收益。建議你:用部分現金應對短期開支與緊急需求,同時搭配一份配置合理的長期投資組合,以滿足未來的財務需求。
依目標調整策略:結合複利效應,設定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
不同人生階段,人們需要實現的財務目標各不相同,例如:結婚、子女教育、購房、長期求學或退休規劃等。無論你處於哪個年齡段,都可將這些目標劃分為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目標。
請根據各目標的優先級,確定為每個目標分配多少儲備資金。接下來,針對這些目標制定相應的投資計劃,並充分利用長期目標所具備的更長時間週期,發揮複利效應,降低長期目標的儲備壓力。
在此提醒:你還需保留一份由短期投資與儲蓄構成的應急儲備金,以應對突發開支,避免未來急需大額資金時,被迫變賣其他資產。
善用資產特性:混合投資最適合養老儲備
股票真的波動性極高嗎?債券真的波動性低嗎?這取決於你的投資週期。
儘管在某一段特定時間內,市場表現可能未達預期,但根據歷史經驗,只要拉長投資時間,依舊能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。這一點可通過數據佐證:自 1950 年以來,股票投資的收益率波動幅度極大(從 + 47% 到 - 39%);然而在過去 69 年中,股票與債券的混合投資組合,其滾動收益率超過 5 年為負的情況從未出現。也就是說,若採取分散投資並長期持有,投資收益的波動性會降低,收益也更穩定。
長期動態投資:應對市場變化,實現最優配置
人生中的投資風險會隨時間變化,因此你的資產配置策略也應具備動態性,以即時應對當前最顯著的風險。
當你距離退休尚遠時,抗風險能力較強,可適當追求收益增長更高的投資,但與此同時,也會面臨儲蓄不穩定或被其他臨時開支干擾的風險。隨著時間推移,你會對市場波動和退休時機更為敏感。此時,你需要依賴一份長期動態的投資組合,在提供當前收益的同時,保障資產的未來增長空間。
納入長壽風險:長壽既是福音,也是挑戰
壽命越長,需要資產支持的時間就越久。
對於 65 歲的夫婦而言,其中一方存活至 80 歲的概率高達 92%,存活至 85 歲及以上的概率也有 80%。如果你 65 歲時身體健康,且家族有長壽史,那麼你的退休規劃至少應覆蓋 30 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生活開支。
長壽對退休決策至關重要 —— 無論是選擇何時退休、如何規劃退休生活、如何進行投資,還是是否需要長期護理,都與之相關。這也意味著,即便退休後,你的投資組合仍需保持增長,才能跟上通脹節奏,降低一生中資金耗盡的風險。